立冬補冬 小心補錯適得其反

wooden containers with cashew and dried mushrooms

今年的十一月八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「立冬」,代表冬天來臨,秋收冬藏,過去民間很重視此時進補,所以台灣人還有「補冬補嘴空」的俗諺。

不過在台灣,「立冬」未必會感覺寒冷,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大太陽的炎熱天氣。育群中醫診所林名育院長提醒,立冬日進補的民間習俗,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是四物、八珍、十全等,但對於燥熱體質的人反而容易上火,一般人想進補須謹慎,替小孩進補更要當心,以免補錯適得其反。

林名育醫師指出,過去的年代物資食物較貧乏,所以人們需要補冬,現代人其實多半都是營養過剩或失調,補冬這個習俗應該跟著時代調整。

林醫師曾碰過一位中年貴婦,因為容易疲勞、動不動頭昏,加上冬天容易手腳冰冷,貴婦幾乎把人參當零食天天餐餐吃,結果「補」過頭,眼壓飆升變成青光眼。

林名育醫師指出,中國人是一個愛進補的民族,但是小孩子在各方面的生長發育都未成熟,又非常迅速,與成人截然不同,所謂「形體未充,臟腑嬌嫩」, 所以絕不可把小孩視為是成人的縮小版,適合成人食用的食物或藥方,卻不一定適合孩子食用,孩子的進補一定要十分謹慎。

例如一般人冬令進補常使用的八珍、十全大補、羊肉爐、薑母鴨等配方,孩子吃完後可能會血熱瘀阻,反而影響發育。

而且,身體不好的人並不一定都用補法,因為表面之虛不一定就是虛,有時虛中夾實、實中夾虛,連醫生都有可能會看走眼,何況一般人?林名育醫師強調,縱使適宜用補,也須考量臟腑的虛實寒熱,例如陰虛者若服用補養藥如人參、鹿茸,小則消化不良、腹脹便秘、口乾舌燥,重則頭脹眼紅、夜間難眠,反而是「陰更虛而火更旺」了。

林名育醫師表示,想利用食療藥膳調理體質,最好向熟悉自己體質的醫生諮詢,依體質替換補湯食材,來發揮食補最佳功效,例如容易眼睛乾澀,可添加枸杞子、黃精滋肝養血,常腰痠腿軟,可以加杜仲、續斷補腎養陰,易口乾舌燥可將十全大補湯中的熟地換成生地燉煮。

出現嘴破、流鼻血、便秘都是補過頭的常見症狀,林名育醫師建議,除多喝開水外,可喝蘿蔔湯或冬瓜湯,多吃青菜、沙拉,涼性的水果如柳丁、瓜類調和。